2025-09-16 22:32:26
美国服务器
1062 次浏览

美国华裔再度遭受一个狠狠背刺!

2025年9月,华裔数学家陶哲轩证实其所在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自8月起失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金支持,他不得不亲自筹款维持运转。这一事件折射出美国科研政策的剧烈调整——NSF 2026财年预算遭特朗普政府提议...
当数学天才也要"乞讨"经费:美国科研体系正在自毁长城?

2025年9月,一则消息震惊了全球学术界——菲尔茨奖得主、华裔数学家陶哲轩,这位31岁就站上数学界巅峰的天才,如今竟不得不为他的研究所四处筹款,只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突然切断了资金支持。  

这不仅仅是一个顶尖学者的困境,更是美国科研政策剧变的缩影。  

从"科研天堂"到"经费荒漠"

陶哲轩所在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一直是国际数学研究的重要阵地。然而,今年8月起,NSF的资助突然归零。更讽刺的是,特朗普政府在2026财年预算中,提议将NSF预算削减57%——而数学这样的纯基础科学,首当其冲。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商务部却慷慨地向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应用技术领域砸下7亿美元,仅2026财年就先拨了2.1亿。基础科学?应用技术?美国的科研天平,显然已经倾斜。  

"不知道奖学金能撑多久"——科研人员的集体焦虑

经费的骤减,直接冲击了美国科研生态。美国国家博士后协会调查显示,2025年初,43%的博士后担心工作不保,35%的研究项目因缺钱被迫暂停。  

化学工程师瓦莱丽·尼曼的经历很典型——她离开了斯坦福,去了瑞士。"在美国,你根本不知道明天还有没有研究经费,"她说,"这种不确定性让人无法安心做科研。"  

人才开始"用脚投票":美国不再是最优选

2025年前三个月,美国科研人员申请海外职位的人数暴增32%,其中:  
• 加拿大职位申请增长41%  

• 欧洲职位申请增长32%  

• 反向回流美国的申请却大幅减少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的"自然职场"平台数据清晰地显示:曾经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美国科研避风港",正在失去魅力。  

多国"抢人",美国却在赶人

法国推出了"科学安全之地"计划,德国启动了"马克斯·普朗克跨大西洋计划",澳大利亚也加码全球人才引进——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挖走美国流失的顶尖科学家。  

而陶哲轩的遭遇,更让华裔学者感到心寒。一位菲尔茨奖得主,居然要自己找钱养研究所?网友评论:"连陶哲轩都要乞讨经费,美国的科研体系真的病了。"  

基础科学被抛弃,未来科技会付出代价吗?

陶哲轩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研究所,而是整个科学发展的未来。纯数学的研究往往需要几十年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但如果因为"短期看不到效益"就砍掉投入,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科技体系的创新能力。  

历史上,美国之所以能成为科技霸主,靠的是对基础科学的长期投入,以及对全球人才的开放态度——爱因斯坦、杨振宁等顶尖学者都曾在这里绽放光芒。但现在,NSF预算锐减,应用技术挤占基础研究资源,科研人员开始怀疑"做研究还有前途吗"——美国科研的根基,正在被动摇。  

结语:当科研变成"生意",谁来守护未来?

陶哲轩还在努力,通过学术合作网络寻找私人基金会支持,试图保住核心团队。但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已经开始行动——2025年,不仅资深学者,连年轻科研人都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  

如果一个国家连最基础的科学研究都舍不得投资,它还能保持科技领先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在未来十年逐渐显现。  

你怎么看?基础研究该不该被优先削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